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主要介绍了半/全连接队列的基础知识和溢出判断的方法。但是在实际场景中,队列溢出有不同的可能性,我们也通过例子来简单复现,看看不同的溢出场景下的现象和判断方式。
溢出条件
回顾一下两个队列的溢出条件:
由此可见,溢出的情况包含以下两种:
(1)仅半连接队列溢出,全连接队列空余,即SYN
阶段半连接队列溢出;
(2)全连接队列溢出,半连接队列空余,即SYN
或ACK
阶段,发现全连接队列满,则进行溢出处理;
(3)半连接和全脸接队列均溢出,即在SYN
阶段半/全连接丢列均有溢出,在ACK
阶段全连接队列溢出。
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复现这三个场景,实际测试一把。同时,为了更好的测试这两种场景,我们先关闭syn_cookies
(系统默认情况是开启的),避免该参数对半连接队列溢出的影响。
溢出时的表现
- 半连接队列溢出
意味着短时间内客户端发来的SYN
包过多,半连接队列无法存放。
此时,服务端溢出的SYN
包将被丢弃,不做处理(前提是syn_cookies
关闭)。客户端由于没有收到返回的SYN+ACK
,将重发SYN
包,重发间隔时间以指数级增加,重发次数和tcp_syn_retries
有关,默认重发6次。
- 全链接队列溢出
短时间内完成三次握手的连接较多,而应用层accept()
连接的速度慢于完成建连的速度,全连接队列无法放下这些连接,最终溢出。
此时,溢出连接的处理方式取决于系统参数tcp_abort_on_overflow
,默认为0(FALSE),表示当全连接队列满时,会默认丢弃三次握手中的最后一次ACK
;设置为1(TRUE)时,则服务端会发送一个RST
给客户端,表示连接重置。
如何模拟溢出
要模拟队列溢出并不难,只要有大量客户端并发建连就可以复现溢出的场景。
服务端(Kotlin)
1 |
|
客户端(Go)
1 |
|
其中,服务端开启监听端口,客户端选择通过Go的协程来模拟短时间内的并发建连。
为了便于控制队列大小,可以把代码中
listen()
时的backlog
设置的非常大,同时只通过tcp_max_syn_backlog
和somaxconn
来控制半/全连接队列大小。同时,这里也可以用
hping3
以flood
模式进行SYN攻击,也能模拟客户端并发建连,测试半连接队列溢出。
不同队列大小时的溢出表现
仅半连接队列溢出
这种场景下,我们把保证全连接队列大小足够大,半连接队列设置的较小。
1 |
|
此时,再通过客户端并发建连2万次,来看看实际的效果。
可以看到SYNs to LISTEN sockets dropped
发生了变化,从307904增加到了308069,说明整个过程半连接队列溢出了165次,之后通过几轮的重试,最终完成2万个连接的建立。
因为是在局域网内的两台服务器上进行测试,建连速度非常快,所以很小的半连接队列也能支撑较大的并发建连
同时,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溢出次数发生了3次变化,这是因为第一批SYN
包中存在溢出的情况,客户端不会收到SYN+ACK
,于是短暂间隔后进行重试,而连接重试的时间点也十分相近,导致队列再次溢出。
通过抓包的内容,我们也可以抽取一个重试的连接来证明。
该连接由于队列溢出,建连SYN
包被丢弃,之后进行了2次重传,分别间隔1s、2s、4s,最终完成建连。
我们单独取出TCP SYN重传的请求,也能得到如下请求分布。
可以看到队列多次溢出丢弃SYN包,导致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了SYN重传。
仅全连接队列溢出
我们将半连接队列大小设置的足够大,将全连接队列改小。
1 |
|
同时,为了能够更好的看到全连接队列溢出的现场,我把tcp_abort_on_overflow
改为1,所以在全连接队列溢出时,客户端会收到RST
包,出现connection reset by peer
。
我们通过并发建连1万次,来测试溢出的情况。
从结果上看,全连接和半连接队列均有溢出:
半连接队列溢出次数 = 382320 - 376158 = 6162
全连接队列溢出次数 = 161085 - 154923 = 6162
此时,由于全连接队列溢出,直接导致新的SYN
包不会进入半连接队列而被直接丢弃,这种情况下也会记录半连接队列溢出次数+1,所以最终两者均有溢出,且溢出次数相同。
通过第一个窗口,我们可以看到被Accept的连接共计7632个(从0开始的),那么此时被RST
连接数也可以通过抓包看到。
从服务端共发出2368个RST
包,两者相加正好是1万次。
单独看RST
包的统计分布,可以看到在最初建连和第一次SYN
重传时,均有出现全连接队列溢出。
为什么两个队列的溢出次数会相同?
因为只要全连接队列溢出,那么半连接队列溢出次数也会相应+1。这个场景下,均是全连接队列溢出,所以两者溢出次数相同。全连接队列溢出的判断分别在内核源码的
tcp_v4_syn_recv_sock()
和tcp_v4_conn_request()
中,LINUX_MIB_LISTENDROPS
和LINUX_MIB_LISTENOVERFLOWS
分别记录了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的溢出次数。
为什么溢出次数大于
RST
次数?全连接队列溢出会在收到第一个
SYN
和第三个ACK
的时候进行判断。同时,如果前者阶段溢出,那么只会把SYN
丢弃,只有后者阶段会返回RST
,所以溢出次数会大于等于RST
次数。(实际抓包也会发现确实有很多SYN
被丢弃,导致后续重传)
半/全连接队列均有溢出
这次我们将两个队列都设置的比较小。
1 |
|
同样通过1万次并发建连进行测试。
其中,
半连接队列溢出次数 = 438858 - 430394 = 8464
全连接队列溢出次数 = 206315 - 199758 = 6557
可以看到两个队列均有溢出,且次数并不相同,我们可以抓到的RST
包数量进一步分析。
服务端一共发出了2308个RST
包,即在第三个ACK
包收到,完成三次握手阶段,全连接队列溢出了2308次。
那么,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分析:
ACK阶段全连接队列溢出次数 = 2308 次
SYN阶段全连接队列溢出次数 = 6557 - 2308 = 4249 次
SYN阶段仅半连接队列溢出次数 = 8464 - 4249 = 4215 次
小结
综上所述,半/全连接队列的溢出由于队列大小和溢出阶段的不同,会呈现不同的溢出结果。
场景 | 说明 |
---|---|
仅半连接队列溢出 | 只有半连接队列溢出次数增加 |
仅全连接队列溢出 | 半/全连接队列溢出次数均增加,且增加的次数相同 |
两个队列均溢出 | 半/全连接队列溢出次数均增加,但增加的次数并不相同 |
其中,
半连接队列溢出,主要发生在SYN
阶段,当半连接队列满或者全连接队列满时,均会导致半连接队列溢出.
全连接队列溢出,包含两种可能性:
(1)发生在SYN
阶段,如果发现全连接队列已满,则直接丢弃新的SYN
包,并记录半/全队列均溢出;
(2)发生在ACK
阶段,此时已经完成了三次握手建连,但由于全连接队列满,依然进行溢出处理,同时记录半/全队列均溢出。